“3,2,1,开跑!”3月9日早上7点30分随着一声鸣笛,来自国内外的7000名跑者在武宣黔江河畔的山水画卷中疾驰开跑。
跑道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运动瞬间,定格了武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精彩画面,更是依托持续升级的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的重要见证。
近年来,武宣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强县目标,紧紧围绕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迅速。2024年至2025年,武宣先后举办了半程马拉松赛、自行车环城赛、千人畅游黔江等赛事活动,实现“月月有赛事”的群众体育特色,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升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让体育成为武宣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依水而建,借势发力。“国字号”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武宣呈现城区三面环水、形成近万亩的生态湖面,首届“学青会”水上项目在此举办。积极打造的“生态水城”“全民健身、活力武宣”等城市名片,为武宣打造特色水上运动赛事品牌、广西首个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提供了条件,同时以获列自治区体育旅游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体育+N”融合发展。
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武宣改革体育场地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学校体育场所等周末、节假期等时段对外免费开放制度,推动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公益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体教融合”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同时,大力推进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阳明公园、仙湖公园(一期)竣工验收,书房山公园工程已至收尾;项目落实资金470万元的13个“口袋公园”已全部建成;加快创建“广西园林城市”,2024年争取“国球进社区”项目对南河、朝阳、城北社区进行乒乓球场地建设,目前全县人均体育面积达2.99平方米。
“这几年武宣的健身环境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了,好多老年人都出门健身锻炼身体。马鞍山这边的乒乓球台扩建了好多,方便我们日常打打球,也希望之后相关部门能给乒乓球场加个棚顶,让更多喜欢打球的群众风雨无阻中享受公共福利。”武宣县居民金姐说。
值得一提的是,武宣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也重视乡镇的发展,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填补城乡差异。根据城市的实际需求,全县建成体育场地数量1907个,包含篮球场738个、乒乓球场场地551个、全民健身路径317套、健身步道32公里等配套设施,县、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100%,实现城乡居民“10分钟健身圈”建设目标,真正做到了“体育设施无处不在,全民健身触手可及”。“武宣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为每年开展的“五一”职工运动会提供了场所,也激活群众的运动热情。”武宣县总工会副主席李智说。
“去年七星湖全民健身中心已经竣工交付使用,根据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或者低收费要求,七星湖全民健身中心早上7点--12点免费对外开放。”武宣县教育体育局体艺股干事张保洛介绍,下一步,武宣将坚持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计划对阳明公园、市民广场、马鞍山公园等 4个地方投放一批智能健身器材,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切实做好为民办实事,促进群众全民健身热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