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秦皇岛阿那亚景区举行的一场足球友谊赛中,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不慎滑倒,难以自起,瞬间成为现场和网络的关注焦点。网友纷纷留言关切:“老白,注意安全,保重身体!”这位以犀利点评著称的“央视名嘴”,虽然在绿茵场上暂时“失声”,却以自己的经历引发了公众对运动安全和科学锻炼的深刻反思。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渐变化,骨骼与肌肉的力量、代谢速度等方面都会有所下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运动方式,既能提升健康,又避免受伤,成为每个人都应重视的话题。
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大肌肉发育迅速,身体协调能力明显增强,非常适合户外活动。比如骑自行车,能够有效锻炼手、眼、脚的协调配合,并提升平衡感。
5-7岁孩子发育进入缓慢期,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发育相对滞后,适合选择消耗体力较低的运动,如游泳。游泳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身体控制力和心肺功能,还有助于反射动作的整合,对身体和学习都有积极影响。
这个阶段的孩子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性都有较大提升,但骨骼仍较脆弱,需避免剧烈冲击。适合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舞蹈等活动。乒乓球能锻炼灵敏度,减轻眼疲劳;羽毛球有助于放松颈椎和脊柱,增强心肺功能;跳舞则提升柔韧性。此期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运动能力学习迅速,鼓励多尝试轻松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兴趣。
生长发育进入高峰期,骨密度和心肺功能处于敏感阶段,避免承重过大的运动。可继续打乒乓球、羽毛球,也适合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同时,均衡饮食尤为重要,必要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促进骨骼健康。
此时身体机能达到巅峰,心率、肺活量和骨骼的弹性均处于最佳状态。从运动医学角度看,运动不足远比运动过量更有害健康。建议每周至少三次结合有氧与力量训练,如健美操、瑜伽配合推举等,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全面提升体质。
这一时期多为事业和家庭压力较大阶段,缺乏锻炼导致肥胖率升高。男性应继续注重肌肉力量训练,但避免过度用力;女性适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如瑜伽、慢跑、爬山,既能减脂又缓解压力。
体力和肌肉量逐渐下降,运动以对抗骨质疏松和肌肉松弛为主,重视安全和简便。推荐健步走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体脂,配合静蹲、哑铃等力量训练增强肌力。
身体功能全面退化,重点是提升生活质量、预防跌倒和增强心肺功能。建议进行轻柔有氧运动和适量力量训练,强化骨骼和肌肉,同时增加优质蛋白质和钙质的摄入。
运动时间和强度并非越长越好。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或中高强度运动,换算到每天约30分钟即可。上班族可通过提前一站下车步行或骑自行车等方式增加日常活动量。
除了有氧运动,每周还需进行2-3次抗阻训练,如深蹲、弹力带训练或器械锻炼。传统的八段锦和太极拳融合有氧与抗阻、平衡与柔韧训练,是保持健康的极佳选择。
运动要坚持,切勿一开始就大强度训练,应循序渐进,先做短时间运动,逐步增加量。运动前必须热身,增强肌肉适应力;运动过程中注意强度,达到微微出汗、轻微肌肉酸胀即可。若出现头痛、心悸,应立即休息,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运动后应进行拉伸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持续锻炼。
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睡眠不足和质量差成为普遍问题。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被证实为提升睡眠质量的有效非药物手段,优于跑步和走路。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已被认可。2024年《英国医学杂志》研究指出,跳舞是治疗抑郁的最佳运动形式,能显著改善心情。
《柳叶刀》发表的长达15年的研究表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挥拍运动能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这类运动提升肌肉骨骼力量、心肺功能和大脑活跃度,延缓脑衰老,保护心血管健康。
《英国运动医学》2023年研究显示,靠墙静蹲、平板支撑、扎马步等等长运动对降低血压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运动类型。
针对骨质疏松问题,力量训练比跑步、走路效果更佳,能有效增加和维持骨密度。
《柳叶刀》2024年研究指出,步行不仅低成本且风险低,能有效减少下背痛复发,特别适合初发腰痛者。
这次白岩松的意外,也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多大,运动都需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注重安全与健康,才能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远离运动伤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